黃河水天上來,天山雪云間立。當中原大地與哈密綠洲在新時代的春風里遙相呼應,一場名為“文化潤疆”“旅游興疆”的生動實踐,已悄然結出飽滿的果實。
近年來,河南以“互相宣傳、互通渠道、互動提升”的文旅“三互”行動,鋪就了一條別樣的連心路:地鐵車廂里流動著哈密的風景,旅游專列穿梭于古老的絲路,千年文物講述著共同的記憶……這一切,讓“中華民族一家親”的種子,在哈密這片熱土上燦爛綻放。
文化浸潤:讓中華文明基因深植心靈
10月3日,鄭州市民程明浩乘坐地鐵,被鄭州地鐵“哈密號”專列上的大海道風光深深吸引。每天,中原大地上還穿梭著62輛“哈密號”公交,河南乘客通過移動“展板”了解新疆哈密的壯美風光與民俗風情。
這一流動的文化窗口不僅運送著旅客,更承載著“行走河南·讀懂中國”與“絲路秘境·甜美哈密”的文化對話。正如程明浩所說,“當孩子們透過‘哈密號’車廂里的絲綢之路圖片,讀懂中原與西域的文明對話時,民族團結的種子就悄悄種下了。”

哈密市2025豫哈青少年夏令營第二批小營員們在河南省自然博物館參觀。哈密市融媒體中心資料圖片
文化認同的深化還體現(xiàn)在一連串數(shù)字之中:兩地聯(lián)合舉辦的“漢字之美”“金玉·王侯”等特展,吸引60萬人次觀展,豫哈青少年夏令營等文化交流活動開展150余場次,35.8萬人次群眾參與各種文化交流活動……在哈密,由河南援建的左公文化苑早已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基地,40余萬名參觀者在這里觸摸到“左宗棠抬棺西征”的歷史溫度,感悟著維護國家統(tǒng)一的民族大義。
通道互聯(lián):讓共同發(fā)展動能澎湃激蕩
“我想去看看黃河,因為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哈密維吾爾族少年卡木然經(jīng)常向小伙伴說。
卡木然對黃河的向往,正是豫哈兩地人民深厚情誼與強烈交流意愿的生動縮影。
近年來,數(shù)十萬河南游客赴哈密旅游,不僅帶動8000萬元新疆農(nóng)副產(chǎn)品銷售額,更讓哈密酒店入住率提升至75%,特色餐飲門店客流量增加40%,東天山滑雪場冬季客流量同比增長500%,直接帶動哈密旅游收入同比增長32%。

滑雪季,在東天山滑雪場大廳里購票的各地游客。哈密市融媒體中心資料圖片
記者從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廳了解到,2025年,河南云臺山風景名勝區(qū)與哈密翼龍-雅丹大海道景區(qū)建立“三交”合作聯(lián)盟,實施雙向免票政策,首月互送游客12萬人次。今年我省還計劃推動“門票互通”向“產(chǎn)業(yè)互聯(lián)”升級,聯(lián)合開發(fā)“石窟探秘”“絲路美食”等主題旅游線路,推出跨省聯(lián)票產(chǎn)品,形成文化潤疆與旅游惠民深度融合的豫哈樣板。
同心筑夢:讓團結之花綻放新時代
夜幕降臨,哈密市伊州區(qū)的阿勒屯古街上燈火通明,各民族游客紛至沓來,觀看傳統(tǒng)民俗表演,品嘗各種風味小吃,體驗非遺項目,感受哈密夜晚濃郁的煙火氣。
近年來,河南投入援疆資金1.25億元,實施15個文旅項目,涉及伊州區(qū)文化館建設、阿勒屯古街特色文化街區(qū)改造等工程,旅游業(yè)態(tài)持續(xù)豐富。

夜幕下的阿勒屯古街,人流如織。哈密市融媒體中心資料圖片
站在豫哈文旅合作交流推進會的新起點上,兩地簽訂的合作框架協(xié)議深入推進,共同繪就的工程藍圖已徐徐展開。
“豫哈兩地通過藝術創(chuàng)作交流、青少年研學實踐、非遺展演展示等,深入推動‘黃河精神’與‘天山文化’深度交融。”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廳相關負責人表示。
從河南省文物考古哈密工作站為文物保護工作提供全面技術支持,到文旅領域持續(xù)加大“組團式”援疆力度、開展“訂單式”人才培養(yǎng);從大海道景區(qū)各地游客的歡聲笑語,到鄭州地鐵里哈密朋友的燦爛笑容……這既是新時代高質(zhì)量開展對口援疆工作的創(chuàng)新探索,更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生動答卷。